按照廉颇的战略构想,他计划继续与秦军对峙,利用秦军后勤薄弱的劣势,最终迫使对方退兵甚至取得决定性胜利。若此计成功,赵国不仅能保住上党地区,更能重挫秦国的嚣张气焰。历史证明,若坚持廉颇的持久战策略,长平之战的结局或许会截然不同。然而作为纯粹的武将,廉颇缺乏对全局的把握能力,而赵孝成王对其战略已产生严重质疑。在年轻的赵王看来,这种消耗战不仅拖垮秦国,同样在掏空赵国的国力。
数十万大军长达两年的消耗,几乎耗尽了赵国的国库储备。要知道,赵国的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远不及幅员辽阔的秦国。当时秦国已开发关中平原和川渝地区,粮食储备其实更为充足,只是受限于运输条件。在这种形势下打消耗战,最终吃亏的必定是赵国。更令赵孝成王忧虑的是,全国精锐部队都掌握在廉颇一人之手。两年时间里,廉颇完全有机会在军中安插亲信,培植个人势力。赵王担心廉颇可能成为比秦国更可怕的内部隐患,一旦其有二心,赵国将面临灭顶之灾。
此时赵国朝堂的权力格局也发生剧变,蔺相如、赵奢等重臣相继离世,朝中再无人能制衡廉颇的权势。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是任何统治者都不愿看到的,而廉颇恰好处在这个敏感位置。就在此时,秦国适时施展反间计。与其说赵孝成王完全中了秦国的离间之计,不如说他正好借机顺水推舟处置廉颇。这样既能避免赵国在消耗战中崩溃,又可消除廉颇这个潜在威胁。可惜赵孝成王的豪赌以失败告终,长平之战惨败使赵国元气大伤。虽然秦军暂时撤退,但次年邯郸被围的危机,迫使赵王不得不重新起用廉颇。
廉颇再次击退秦军,保全了赵国,但这让赵孝成王更加不安,因为廉颇在军民心中的威望与日俱增。后来在燕赵战争中,廉颇又率军大败燕国,甚至一度包围燕都蓟城,使赵国士气大振。此时的廉颇凭借赫赫战功,已成为赵国民众心目中的民族英雄。特别是在平原君赵胜去世后,廉颇更成为朝中独揽大权的重臣。待到赵孝成王驾崩,新君赵悼襄王即位时,廉颇已是赵国名副其实的顶梁柱。
这种一人独大的局面令新王寝食难安,赵悼襄王决心采取措施剥夺廉颇的兵权。但性格刚烈的廉颇不仅拒绝交出兵权,反而率军攻击继任者乐乘,这一过激行为坐实了他谋反的罪名。走投无路的廉颇只能逃亡魏国,但魏国对其心存戒备,最后他不得不辗转流落楚国。虽然后来赵国曾派人考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但终因赵王的猜忌而未能回国,最终在异乡楚国郁郁而终。
纵观廉颇的悲剧结局,根本原因在于其功高震主。不过相比白起被赐死、李牧遭暗杀的下场,廉颇能得善终已属万幸。这位戎马一生的老将,其人生轨迹折射出战国时期武将与君王之间微妙而危险的关系,也留给后人无限唏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