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世界杯_世界杯今日赛事 - fdrwxy.com SPACE


首先看看物体最边缘的部分,出现了接近一黑一白的两条线条,这样原来物体边缘75% vs 25%的亮度对比,一下子提高到了90% vs 10%,边缘反差对比更大,看起来更加锐利。

其次看看(90%灰的)物体边缘和(75%灰的)物体之间,为什么又多出来一条比这两个地方亮度都更浅的(60%灰)区域?这是因为锐化除了让边缘对比更强之外,还把物体边缘从物体本身分离了出来。这层新出来的隔离带,就是起到让边缘和物体本身区别更明显的“分离”作用。

所以锐化的原理,一是让边缘反差更大,二是让边缘更加明显(与物体内部分隔开来)。

2

ACR/LR 锐化工具

光理解了原理还不够,怎么用才是关键。

Adobe Camera Raw中,锐化工具在第三个面板 - 细节面板。

在Lightroom(LR)中,细节菜单在分离色调菜单的下面。

无论哪种软件,细节面板中的锐化工具,都有四个滑块:数量、半径、细节和蒙板。他们恰好对应了锐化中存在的三大问题。

以上面这张锐化过度的照片为例,三个问题分别是:

1)叶片边缘锐化强度过大,显得很假。而锐化强度,是由“数量”滑块决定的。

2)叶片边缘出现了明显的白边和黑边,这是因为锐化作用的区域过大,本应很细微的边缘对比,一下子成了一大条白色和黑色色块。锐化区域,是由“半径”滑块控制。

3)水面内部本来不是边缘的区域也被锐化了,一下子多了很多噪点。而识别哪些是边缘,哪些不是边缘,由“细节”和“蒙板”滑块控制。

2.1

锐化数量

锐化数量决定了锐化的强度,也就是边缘的对比度,以及边缘和物体的隔离程度。下面是ACR默认的25数量时,边缘的锐化情况。

一旦把锐化数量提高到150,不仅边缘深浅两种颜色的反差更大,而且还出现了多条“隔离带”,让边缘更明显了。

在具体的照片中,我们需要根据物体的特点决定锐化数量,比如人物照片可能20、30就够了,而建筑雕塑这类超过100也不觉得过。怎么观察呢,第一步,把照片放大到100%甚至更大,这样才能清楚的看到锐化效果。

第二步,拖动数量滑块,直到物体的边缘和细节凸显出来。(拖动数量滑块的时候,同时按住Alt键,可以把照片由彩色变成黑白,更加方便观察)

2.2

锐化半径

锐化半径决定了锐化作用的区域,半径越大,边缘会有更多区域成为反差隔离带。比如下面这张照片,半径设为默认的1.0时,边缘被锐化的区域只有3个像素。

当半径增加到3.0时,边缘8-9个像素到区域都产生了锐化效果。

半径太大,物体边缘会有黑边白边的出现,看起来有点恐怖。

记住在细节面板中,键盘上的Alt键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按键。在调整半径时,按住Alt键,可以看到物体边缘锐化的作用效果。

按住Alt键,半径过大时,会有比较明显的黑白线条出现。一般照片,锐化半径都保持在默认的1或者更低,极少有超过1.5的情况。

2.3

锐化细节

就像“细节”字面本身提示的那样,这个滑块决定了多大的边缘才会被锐化。当细节值很小时,表示我们不需要多少细节,只有很大很明显的边缘才会被锐化。

同样调整细节的同时按住Alt键,会显示出一个中灰色图像,图像中50%灰的区域是不被锐化影响的细节,更深更浅的部分则是会被锐化的细节。比如这张建筑照片,按住Alt键同时细节滑到0,只有轮廓清晰的建筑边缘显示了出来。

如果我把细节值提高到26,一些更小的边缘也会被锐化。比如箭头所指的建筑墙体的花纹,在细节为0时被直接忽略了,在细节26时则会被锐化。

如果我进一步把细节提高到100,图像中大大小小的各种边缘都会被锐化,甚至纯色天空中的噪点也会被锐化,这显然不是我们想要的。一般来说,默认的25是一个对大部分照片适用的值。

2.4

锐化蒙板

细节是一个加法,细节值越大,越细微的边缘也会被锐化。而蒙板则是一个减法,它会识别出照片中类似天空、水面、皮肤等大片纯色区域,让锐化不作用于这些区域。蒙板是锐化工具中,重要程度最高的一个滑块,它让我们实现了局部锐化。

蒙板为0的时候,大片天空也被锐化,本来应该纯蓝一片的天空却出现了许多颗粒。

同样按住Alt键时移动蒙板滑块,图像中会显示出蒙板的作用情况,黑色表示完全不会被锐化,白色表示该部分会被锐化。蒙板提高到25,天空中仍然有大量白色线条,那些地方会被锐化,不好!

蒙板直接升到100,天空中一片黑色,说明天空完全不会被锐化。不过这个时候建筑内部也是大片黑色,该被锐化的墙体细节没有锐化,蒙板拉的过了!

对这张图而言,蒙板值在60左右时比较平衡。天空几乎一片黑色,不会被锐化。同时建筑中的纹理仍然是白色蒙板,会被锐化。

再来看看蒙板为0和蒙板为60时,天空的“颗粒噪点”情况。左边是蒙板为0,右边蒙板拉到了60,保护纯色区域的效果立竿见影。

本次我教大家一个简单的起步思路,有助于你快速用起来。

讲解工具:曲线工具

达到目的:通过RGB3条曲线进行主观调色

软件版本:Photoshop CC2019/Camera Raw 11.1

操作难度:5(10为最高)

这个工具最大的难点在于理解曲线形态和图片变化中间的联系,所以如果你还不了解曲线本身,可以先看我之前的两篇文章:

照片调色宝典14:曲线界面和原理介绍

照片调色典15:Ps和ACR曲线异同讲解

好,现在我们来讲解最简单易懂的曲线套路。这里我们会用到两条通道曲线,具体是哪两条,这要看照片本身了,下面我会从分析照片开始讲起。

调色分析两步走

曲线有两个灵动的特点,其一:可以分亮度调整色调。其二,这么可爱的功能3条通道曲线都可以单独进行。读了上面文章的朋友会发现,每一条通道曲线都能控制一对反差极大的颜色,俗称撞色,比如蓝色/黄色、红色/青色,此时我们先要对照片进行两步分析。

第一步:希望照片整体偏哪个颜色,这是控制整体调性的,确定照片的大方向,供你选择的颜色有:红、青、绿、品红、蓝、黄。

第二步:希望照片亮部/暗部各自还偏哪个颜色(撞色),这是增加局部小冲突的,让照片更耐看。

实践一下,比如我希望照片很温馨所以整体偏红一点:

Step1:整体偏红(红色曲线)

但是亮部和暗部偏蓝色和黄色,增加小小的冲突感:

Step2:暗部偏蓝/亮部偏黄(蓝色曲线)

此时,其实暗部是偏蓝+红=紫色,亮部则是偏黄+红=橙色,不知不觉你就只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调色效果。这么分析的好处就是:把曲线工具转换为选择题,而非应用题,此时你就知道自己应该用红色曲线制作上拱曲线,蓝色曲线制作反S曲线,搞定!然后你再发挥一些创意。

实际操作

01 分析照片

也就是上面那些文字,我列在这里就是想说明,这一步至关重要!

02 整体偏色

这里我以Camera Raw的曲线来操作,Photoshop与它的操作完全一样。首先我打开照片,进入曲线面板,按照上面分析选择红色曲线,之后在曲线中间设置一个调整点,想上拉动,此时曲线上拱,整体高于基准线,画面整体就偏红。

03 局部偏色

之后我再进入蓝色,在右侧建立一个调整点将曲线向下拉,在左侧建立调整点向上提,建立一个标准的“反S”曲线,此时亮部低于基准线区域偏黄,暗部高于基准线区域偏蓝(不明白请翻到最上面看之前文章),基本处理完成!

04 个性调整

虽然是套路,但是依然有个性化调整的空间,比如我们拖动蓝色曲线调整点,更改反S曲线的形态,让它更多区域偏黄。只有很暗的地方偏蓝,这个操作是曲线的特点所在。之后你就可以储存照片了(储存照片的文章我也有,直接在公众号底部菜单的“所有搜索”中输入储存照片即可)。

套路总结

首先说明,这是给不会用曲线,但是想尝试一下的朋友准备的套路,曲线千变万化,也有很多极端用法(之后文章会分享几个),这个套路是帮助你成功起步的基础操作。我看到一些朋友对我公众号文章的误解,特此说明一下,之后会有针对曲线用户的进阶文章。这个套路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分析照片:选择红、青、绿、品红、蓝、黄中的1种颜色,作为整体偏色。然后再选择某一对颜色作为撞色。比如整体偏蓝,红/青撞色,并确定暗部和亮部偏什么颜色。具体要偏什么颜色,可以看看我介绍色调的文章(点击图片跳转):

第二阶段 按照分析进行调整:先调整整体偏色曲线,再建立S或者反S曲线确定撞色。

第三阶段 个性化处理:这一步就是要调整曲线的形态更改偏色区域,你也可以再加入第3条曲线,这之后就是自由发挥了。至此,一个简单的用曲线进行整体调色的模式便形成了。

整体调色?

初学者在进行调色的时候,有两种常见的操作:第一是调整颜色本身,比如饱和度、HSL面板;第二是给画面加入某个色调,如整体偏蓝,或者亮部偏黄暗部偏紫。也许你觉得,“亮部偏黄暗部偏紫”不是局部操作吗?其实不然,我所说的“整体调色”概念是用一个工具调整全图,不涉及蒙版等局部处理工具。所以即便是使用HSL面板调整某一个颜色,画面中所有该颜色都会变化。

图中我使用HSL对红色进行增强,对蓝色和浅绿色进行减弱,虽然是局部调整,但是依然是针对全图中所有的红色、蓝色和青色进行处理。

何为局部处理?比如画面中有一个海报,我希望它偏绿,其他地方正常,那就要将其选出来进行局部处理了,使用调整画笔或者是图层蒙版方式,这些处理需要较高的技巧和完善的思路,我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讲解。所以这篇文章的曲线套路,我也是在整体调色的思路下分享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真假牛排如何分辨 牛排真假的鑒別實用方法
中华手赚网:领先的手机赚钱app站点学生挣钱的典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