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圪撩”(geliao)这个词(同圪僚),是太原人形容道路弯弯曲曲,或者指某人为人不够直爽,歪点子多、小肚鸡肠、小毛病不断,性格倔强,有点自作聪明,为人处事另类,任性、怪异,甚至有点不同人理,多用于不大好打交道的人,简称“圪撩”。比如在形容一个人时,常常会这样说:“这个人做事情有点儿圪撩,各一路。”(这人做事不按常理,很另类。)“这个人花花肠子太圪撩,不大好交往。”“这是个圪撩鬼,离他远点!”“㞗也不会,还圪撩个甚嘞?”(什么也不会,还牛逼什么?)“圪撩”两字在山西省境内,作为很多地方的方言,还有形容人的性格、品质的意思,有些地方理解为中性词,意思是有个性,与众不同;但在很多地方,或者是指为人处事时,则是个贬义词,意思是不正直,歪歪肠子弯弯绕;难相处、不好交往,更不好共事;说话办事总是让人不舒服;甚至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的意思;还有就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抱有成见,独来独往,性格脾气倔强,任性不合群,也是很圪撩的一个人。当然,各地也都有各地不同的理解。圪撩,有时也称阁僚,是北方河北河南山西一些地区的方言,跟奇怪(古怪,倔强,性情暴戾,难以教化、驯服)、另类、任性的意思差不多。河南人称为“戈撩”:河南话里“戈撩”有两种意思,一种意思是形容味道不好。如“这药闻着有一股子戈撩味儿。”(这药有一股难闻的气味儿。)另一种是形容人不和气,容易发火。“他啥都好,就是脾气忒戈撩了。”(他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太坏了。)在河北话里的格撩,就是挑逗,撩拨吸引的意思,经常说一些话或者做一些事情想引起对方的注意,但又不是发自内心的追求。在北方部份地区的方言中(如山西太原、河北邯郸地区)现仍存在獦獠一词,常用来形容那些讲不通事理、性格古怪、自以为是的人。山西方言“圪撩”,与“獦獠”音同字不同,意思也大不相同。据查阅相关资料,所谓“獠”是古代中央皇朝对在中国华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蔑视贬称,僚常和俚并称“俚獠”、“夷獠”等。为此在这里我们把“獠”写作僚。从词语分解来看,獦的解释:獦é〔獦狚( 刵 )〕古书上说的一种兽,形状像狼,声音像猪,獦è 古同“猎”,打猎,捕捉禽兽。姓。獦ē短嘴狗。獠的解释:獠á面貌凶恶:獠面。獠牙(露在嘴外面的长牙)。夜间打猎:“于是乃相与獠于蕙圃”。太原方言中的“獦獠”,是指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也用来泛指南方人。僚人在元末明初主要生存在岭南等地。《通考舆地考》说:“自岭而南,当唐虞三代蛮夷之国。”因此,人们通常称古代西南的部落。秦汉年间,中原扩张到岭南地区,引发持续三个多世纪的中原军民移民潮。与此同时,珠江流域部落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汉后始称俚僚。据《新唐书·南蛮》记述:“戎、泸间有獦獠,居依山谷林菁,逾数百里。”这里的“戎”指戎州,州治在今四川宜宾;“泸”指泸州,当年居住在那里的“獦獠”,已经演变成为今天的仡佬族。唐后期“俚”续渐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獠”。史籍常将俚僚并称。《魏书》称为古南蛮的别种。在岭南地区,僚常和俚并称。在云南、贵州一带,古代僚人又称南蛮。汉武帝开西南夷时,在夜郎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夷僚”。汉初在夜郎地区设置的牂牁郡17县,都有僚人分布。东晋时,居住在今广西和贵州境内的僚人部分北上迁入四川,分布“自汉中以达于邛笮”的广大区域内。记得有一年去贵州省安顺市考察,与同行的朋友,一起走进安顺市镇宁县扁担山乡上洞村的夜郎国故地的夜郎洞,进行了实地考察。夜郎洞风景名胜区,传说夜郎王曾居住于此而得名。景区位于贵州省镇宁县境内,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石头寨景区紧紧相连,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最集中的溶洞群景区,也是一个水旱相结合的溶洞。进溶洞要划船过一个湖面,溶洞很大,里面也很开阔,但能够佐证夜郎国人生活的遗存较少,只是名字叫夜郎洞,传说夜郎王曾居住在此而得名。去夜郎洞的路上,风景如画,想必当年夜郎王也是选择了这里山青水秀的环境居住,并给后人留下了一段美丽的传说。据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史书记载,滇王与汉使者言曰:“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以道不通,故各以为一州主,不知汉广大。后人根据上述文献提炼出了成语“夜郎自大”。景区是由神奇壮观的夜郎洞、石花洞、蜂子岩洞等大大小小溶洞组成的溶洞群,以及天坑、燕峰斜崖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共同筑成,总面积为48.6平方公里。在相关历史文献中有关的记载,如宋·黄庭坚《过洞庭青草湖诗》:“行矣勿迟留,蕉林追獦獠”;宋·米芾《寄薛郎中绍彭》诗之二:“ 怀素獦獠小解事,仅趋平淡如盲医。”按, 怀素为长沙人。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三章:“[吾]方谓三郎孤寒无依,欲驰书白夫人,使尔东归,离彼獦獠。”《坛经·行由品》:“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六祖坛经》中的“獦獠”一辞。“獦”应是“猎”的俗字,“獠”是夷蛮之人,多以渔猎为生,“獦獠”意为田猎渔捕之獠,已大体接近文献本义。“獦獠”又读为“猎獠”。也有学者(百度网友168f69a)对“獦獠”有另外一种解释:“獦獠”(gē liáo)是一个古老的汉字词语,一般用来形容野蛮或勇猛的人或行为。“獦獠”一词,形象地描绘了野性、勇猛和威武的形象。在古代文献中,獦獠通常指代那些生活在边远地区、具有强悍野性的部族或人群。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獦獠经常用来形容与中央政权隔绝的边疆少数民族或者形容那些凶猛无法驯服、不受文明社会约束的人。这种描述往往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体现了对“他者”或者外来势力的抵制或排斥。虽然獦獠通常与野蛮和不文明联系在一起,但在现代语境中,它也可以表达对某些特质或行为的赞美。一些人会用獦獠形容勇猛、坚韧、不服输以及敢于挑战传统观念的品质。獦獠这个词,在中国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也经常被用来描述英雄人物、野外生存者或者蛮族民族等形象。它作为一个形容词,可以增加作品的生动感和情绪表达。当然,除了书面语中的使用,獦獠这个词也在口语中被广泛使用,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有冲劲、有激情、有朝气的人或事物。然而,在使用时,需要注意适当的语境,以避免贬低或冒犯他人。说起圪撩来,太原市万柏林区就有一个圪僚沟村。退休回太原居住后,乘坐市内的公交车时,经常能看到602路从火车站发车前往圪僚沟,当时觉得很是好奇,太原还真有叫圪僚沟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