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来访者因为自己很长时间以来,在与人发生争执时会产生想伤害人,甚至想*的想法而咨询,她担心自己是否患了抑郁症,担心自己有一天会真的因此伤害到他人。 没错,这是一位善良且热爱生活的来访者,哪怕在与人争执的情况下产生要伤害对方的念头,也会自责内疚。 我听到她说自己在与别人起了争执的时候,就会产生想要伤害对方,甚至杀死对方的想法,还会被这样的想法吓一跳,这让我记起自己在大约十来岁的时候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想法。同时,作为一名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在与青少年工作过程中发现,这个年龄阶段的很多孩子如果处在与人激烈冲突的情境下,都会产生这样的念头和冲动。 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当时我们年龄小,没什么力量,在与人发生争执的时候也没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办法,无力感、委屈和愤怒让我们产生攻击对方,甚至想杀死对方的想法是很常见的,或许因为只要杀死对方,我们就安全了,不再委屈了。但理性让我们只是在情绪的驱动下产生想法,而没有采取实际行动,哪怕当我们已经成年,已经拥有足够的伤害他人、甚至杀死别人的力量,但我们仍然不会那么做。 可之所以我们已经有能量去伤害或杀死他人,却仍旧在与人争执的时候还会重复小时候的反应模式,如:产生很强烈的情绪,甚至产生伤害对方的冲动。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或许因为很多时候我们过多地沉浸在当时的情境和情绪中,忘记了自己其实已经长大,已经拥有面对争执和解决争执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她提到“之后爸爸打我骂我的时候,我同样产生了想伤害他,甚至杀死他的想法。”,作为子女,我们面对情绪中的父母时很容易退回到小时候没有力量,被动接受的状态,仿佛我们就不曾长大,但实际上我们已经长大了。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走出这种困境呢?我们可以按照以下的步骤来试一试:一、自我觉察。当你意识到自己与他人发生争执时,首先暂时停一下,深呼吸三次,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能力用更好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想一想到底发生了什么?二、寻问需求。问问自己希望通过争执,满足自己的什么需求?对方的需求又是什么?三、表达需求,询问对方需求。明确告诉对方自己的需求,问对方希望的是什么?四、共同寻找解决之道。与对方共同探讨能够满足彼此需求的解决之道。贺领峰老师的微笑主义中有吾脑理论,我觉得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就是说我们要满足自身最根本的生存本能、安全本能等的需要之后才可以谈爱,谈意义。它说当我们的爬行脑占据主导地位的时候,感受到危险会让我们选择攻击。只有当我们看见自身的力量和资源,满足爬行脑安全感的需求,而后我们的哺乳脑、皮质脑及镜像脑才能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