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汉民、孙科等政治人物和张发奎、陈济棠、薛岳等将领组成的粤系,从北伐战争期间就跟老蒋貌合神离,历史上曾经多次反蒋,也是汪某人的坚定支持者(当汉奸以后不算)。这两个西南实力派之间虽然也有争斗,但是在对付老蒋的立场上又是一致的,颇有点唇亡齿寒的意思,所以中原大战后一方面桂军主力没有大损,另一方面就是陈济棠的庇护和说和:大家都是兄弟,不要赶尽杀绝,遂使老蒋也只能就坡下驴。
中原大战后还出现了第三个原因,即原桂系“老二”黄绍竑的出走南京,在允诺不出卖桂系利益以及取得李宗仁,白崇禧的谅解之下,黄公开宣布投蒋。尽管桂系“李白黄”三人体系就此瓦解(后面黄旭初逐渐上位,是为“后李白黄”体制),但是黄绍竑从骨子里始终还是心向桂系的,每每蒋桂发生矛盾甚至爆发战争时,黄绍竑都会居中斡旋,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蒋介石
比如1936年6月,陈济棠联合白崇禧(李宗仁不太同意)发动了“两广事变”,老蒋调动大军准备进攻广西,桂系则利用民团制度动员20万兵力准备应战,但是此时日寇野心显露无遗,全国各界强烈呼吁停止内斗,因此黄绍竑往来奔走说项,终于使桂系与老蒋达成协议:桂系拥戴后者为老大,并答应在全面抗战爆发时出兵抗日,而老蒋也允诺不再企图动摇桂系在广西之统治地位,“两广事变”遂得以和平解决。
“两广事变”也显露出桂系的第四点优势,那就是比较“知进退”,毕竟以广西一省之力,轻易撼动不了老蒋的实力和地位,必须进退自如。所以一旦军事上失利就会立即退回广西自保,然后在表面上承认老蒋的地位。这就让后者比较尴尬:乘胜追击吧,人家已经服软,并且广西穷山恶水民团多,都攻下来也有困难;不追击吧,又恐李白逮住机会又跳出来,颇为头疼。
早期的黄绍竑
老蒋更倒霉的则是,就在每次两头犹豫期间,总是节外生支,一会是日寇入侵东北、一会是红军长征,一会是西安事变,所以老蒋也实在是手忙脚乱力有不逮,尽管他深知桂系永远是个心腹大患。所以从1931年到1937年这个时间段,桂系能够生存下来其实很有些运气的成分,在混乱的国际和国内局势下,南京方面没有时间和精力专心对广西用兵,只能迁就。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给桂系提供了一个借机出山迅速壮大的舞台,他们率先拥戴以老蒋为首进行抗日,也带动了其他地方实力派。因此李宗仁成为了战区司令长官和行营主任,白崇禧也成为了副参谋总长和行营主任,刘斐成为了作战厅长,桂军各部趁此机会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在大别山、在广西、在河南和湖北都扩充了实力,到这个时候,老蒋已经很难动得了他们了,气候初成。
白崇禧与何应钦
所以抗战期间浑水摸鱼得以坐大,是桂系后来有实力逼蒋下野的第五个原因。这也就解释了桂军在抗战初期表现较为生猛,而在抗战中后期多以保存实力为主的做法,因为李白深知,桂军这点家底来之不易,是他们在政治舞台上跟老蒋博弈的资本,拼光了就得出局。
同时读者千万要注意一点,千万不要把桂系和广西划上等号,那是一个军阀思想很严重的利益团体,它代表不了八桂百姓,它的一切所做所为,均以团体利益至上,就如同张学良代表不了东北、阎锡山代表不了山西,性质一样。
李白二位
同时要了解,桂系的势力不仅仅存在于桂军内部,由于李宗仁和白崇禧都是北伐名将,是跟黄埔系、粤系和湘军并肩作战(这跟西北军和晋绥军不同)的元老级军界人物,因此在南京政府的整个军队系统内,资历和威望也是比较高的,期间拉拢和收买了一批同情或者支持者,即便是许多黄埔生,也曾经是李白的直接下级。所以桂系的势力那是遍布朝野的,许多非桂籍的军政大员,一旦与老蒋闹起情绪,也会本能地向桂系靠拢,形成松散的政治联盟。
最后一个原因当然就是桂军确实比较能打,拥有完善的民团补充制度,使其精锐第7军、第48军等部队始终保持着战斗力,抗战胜利后桂系军队再次开始保存实力,只接受白崇禧的调动和指挥,并且成功地混到了蒋系中央军大部被歼。此时还保存20万军队的李白地位更加凸显,遂有了取而代之的非分之想,结果就是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同时李白之间也因为老蒋的挑拨而出现裂痕,当四野百万大军渡江南下席卷而来时,桂系和桂军也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李宗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