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党为天下脊”,有“得上党可望中原”之说,上党历代均为兵家必争之地。
清《泽州府志》载:“河东、河北、河南皆旋趾而处于山之下,其势为东南绝险也。”
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就是因为这块地方而引发。上党军民的桀骜不驯以及狡黠在这场战役之前,发挥得淋漓极致。
得知被韩国割让于秦的上党军民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利用赵国的力量以抗衡强秦。遂便引发了“长平之战”,近二十五万上党军民及二十万赵国将士被白起所杀。
作为最大的受害者,上党军民的桀骜不逊终于受到了最大的惩罚。最初太行山里所特有的那份倔强,却已逐渐发生了变化。
时至今日,“白起”这个名字,在这个地方依旧不被人待见,说起来带着深深的仇恨。
二
东汉年间,曹操率大军围攻壶关,因路途艰辛长途跋涉,曾留下《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
西晋末年,战乱频起。上党几度易手,先是匈奴人刘渊挥师南下,经上党只取洛阳,后羯族人石勒与匈奴人大战于上党。随后鲜卑前燕再度获取,接着氐族苻坚灭后燕再度取上党。苻坚“淝水之战”兵败,西燕慕容永东归占据上党,称帝于长子.....
直到北魏一统黄河流域,这块地方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几乎没有停歇的档口。
隋唐后,五代期间再度陷入纷争,不管是后梁还是后唐,还是后晋和后汉,最后的后周,这块地方反复争夺。
看看《潞州府志》怎么说的。“魏、齐、周、隋、梁、唐、晋、汉互为角逐,得着昌,失者蹙,先者胜,后者覆,形式之图,不为无据。”
数百年的战火,为求自保的上党百姓,性格特征也在这战火中变得世故起来。这种不得不的“圆滑”,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习惯。
而此种“圆滑”,也仅仅只是表象,上党骨子里的“不服管教”依旧。
三
明朝正德年间,上党境内爆发了“青羊山起义”,领导者为潞安府青羊里石埠头村人陈卿。仅仅在一年不到的时间内就聚集了两万多人,日夜活动在山西、河南之间。杀富济贫,声势浩大。
明嘉靖皇帝派兵前往镇压,不料反被打败。陈卿率众趁势夺取了潞城、黎城、壶关、潞州大部分城池,连河南境内的林县及河北涉县也被攻克。
当明朝廷组织了第二次围剿,这支队伍已经壮大到五万多人。上党百姓纷纷参与,再度打败明朝官兵,又攻克了辽(今山西左权)、沁二州,势力范围遍及整个上党,太行山南部七个州府全部被占领。
“山西、河南巡抚、都御史合兵不能克”,嘉靖皇帝大为光火,再度征集十万大军兵分三路围剿。
此时的陈卿声威大震,兵分三路主动出击。双方几经惨烈战斗,最终陈卿兵败被俘,押解至京凌迟处死。
这场历时六年之久的“青羊山起义”彻底失败,令嘉靖皇帝惊魂未散。于镇压起义后就在陈卿起义地设县治理,为防患“山林之险仍在,再有据以乱者。”赐名“平顺”,取“剿平逆贼,地方顺服”之意。
作为府治所在的潞安府,则于嘉靖八年(1529年)改名“长治”,取“长治久安”之意。
四
或许会问,这和“瓜皮”有啥关系?
“瓜皮”之说,是近代的说法。其意思就概括了上党人的桀骜不训不服管教。“瓜皮”更多的,是涵盖了其圆滑世故和狡黠聪慧的特性。
“瓜皮”来源其一是,相邻晋城人称其吃西瓜连西瓜皮就吃了,意为抠门小气薄皮。还有就是长治人将吃完的西瓜皮洗净去瓤,凉拌清炒成为一道名菜,称之长治瓜皮。这两种说法意思都为长治人会算计太精明。
而本地人则称呼满大街溜达,一身痞子气的小年轻为“瓜皮”。这种意思包含就是“不服管教,难以治理”的意思了。
“长治”之名的缘由,是因为揭竿而起的原因。但在于当时明朝统治者眼里,这就是“深山出刁民”难以治理的典型,所以才有了饱含期望的“长治”。作为“长治”人自古以来的秉性,从最初的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带着丝丝狡黠,到“长平之战”给予桀骜不驯的敲打,到后世战乱不息为明哲保身的“世故圆滑”,再到忍无可忍的“陈卿起义”,最后带着痞气的算计,这不就是“瓜皮”的演变过程么?
所有的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瓜皮”所包含的褒贬义也是一样。只希望后世的演变,多一份褒义,没有了贬义。
[版权声明]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侵权处理] 图文无从溯源,如涉版权问题,24小时内删除。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