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时候,这种质疑舰炮的存在,达到了顶峰。
还真就有国家身体力行,将舰炮从军舰上剔除掉了。
比如美国,他们在二战结束之后,开始建造美国第一艘核动力巡洋舰——长滩号巡洋舰。
作为历史上第一艘核动力水面舰艇,美军采用全新的作战理念,认为导弹将主导一切,这种武器不仅可以用来防空,反舰的能力也不错。
所以长滩号竣工之后,上边装备了多种导弹,就是没有舰炮的位置,不过美国人的固执,也仅仅维持了一段时间而已,在长滩号以后服役的日子里,美国人不仅给它装备上了鱼雷发射管,还有一门五英寸(一百二十七毫米)的舰炮,而且密集阵近程防御系统也被装了上去。
看到这种变化,就知道美国人后悔了,他们明白了,军舰上是不能没有舰炮的存在。
美军作为一个经常对外发动战争的国家,这种变化必然经历了实战的检验,所以舰炮这种武器,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是不可能从军舰上取消的,就如同飞机上不能取消机炮一样。
接下来就解释一下,为什么舰炮不能从军舰上剔除出去?
首先舰炮的地位是下降了,这是不容置疑的,从主武器变成了配属的副武器,而且数量也被砍成了一门,口径也不再追求大而是向着小口径的方向发展,尤其是专注三十毫米口径的速射近防炮。
究其原因,很多人仅仅是注意到了,导弹的超视距作战的能力,没有注意到导弹也有最小发射距离的限制。
在这个最小发射距离之内,导弹就算是看到了来袭击的武器,它也只能是干瞪眼,而无所作为。
这个时候,就需要舰炮来弥补末端防御的这个缺口了。
这也是为什么,舰炮的口径下降,但却强调起了它的速射能力,原因就是利用舰炮的高射速,做好防御的最后一个环节。
当然舰炮如果再拦不住的话,基本上这艘军舰的编号就该从战斗序列中被抹平了。
所以目前的舰炮,它的作用已经不是反舰作战,也不是和对手的舰炮进行对轰了,这都是二战以前老掉牙的战术了。
如今的舰炮其实主要功能是对岸攻击,以及防空作战。
对岸攻击很多人都能够理解,毕竟在看反应二战的电影电视剧的时候,总能看到登陆部队呼叫火力支援的时候,舰炮就会轰击出一发发的炮弹。
那么用舰炮进行防空作战,有关这一点很多人就会不理解了。他们会下意识地认为,防空作战的时候不是有导弹吗?论精度,论射程,论威力都比舰炮好用,这怎么就有了舰炮的事情了呢?
怎么说呢?对手的飞机在攻击己方的时候,会有高高的飞在天上对军舰攻击的时候,但同样也有偷偷靠近,使用低空飞行,躲避雷达监控,进行突防的时候。
那么低空突防,雷达没有发现,等到看到飞机了,使用导弹可就晚了,这个时候,就只能使用舰炮来应对,依靠舰炮的反应能力和速射的特点,组成一道弹幕将对手给拦截下来。
说件事情就明白了。
1982年发生了马岛海战。
五月四号的时候,英国海军四十二型导弹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在马岛外海执行防空警戒任务。
谢菲尔德号的武器装备相当不错,不仅有当时性能十分突出的防空雷达,还有射程高达七十公里的海标枪舰载防空导弹。
再加上,阿根廷军队的飞机,单靠油箱里的那些油料飞到这里,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谢菲尔德号对于这样的任务,简直是不要太轻松了。
结果就在这一天的早上,阿根廷的海王星侦察机发现了英军的军舰,情报很快就被传了回去。
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不能放弃了,所以当时阿根廷军队就派出了两架飞机,因为路程比较长,中间他们还使用了KC—130加油机,在空中给这两架飞机加了油,这才让这两架飞机有能力飞到指定目标。
这两架飞机在靠近英国军舰的时候,可以说是贴着海面在飞行,就是怕英国军舰发现了自己。
最终阿根廷的飞行员,通过机载雷达锁定了谢菲尔德号的位置,在靠近这艘军舰的时候,按下了导弹发射按钮。
导弹冒着火星直接奔着谢菲尔德号就来了,而阿根廷的飞机放完导弹直接就回去了。
而谢菲尔德号发现导弹,是通过一个瞭望员发现的,警报打出去之后,所有的防御措施已经来不及了。
导弹命中谢菲尔德号,不用想了,军舰像巧克力一样的化掉了。
两亿美元的军舰,被一发售价二十万美元的导弹给击沉了。
那么这个时候,如果有一门反应够快的舰炮再的话,不管有用没用至少可以进行拦击。
可谢菲尔德号上的舰炮不够快,并没有展开防御。
所以舰炮同样是可以防空的,而且是防空的最后一种手段了。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的舰炮都在向着口径小型化发展了,毕竟口径越小反应才会越快,越大的口径反应就会越慢。
而且小口径的舰炮,才能保证超高速的速射。
那么还有什么原因让舰炮留在了军舰上呢?
舰炮足够的廉价,它是航行在公海舰队使用的一种示威武器,或者骚扰武器。
这么说好像舰炮做的事不怎么好听,所以得解释一下。
比如军舰想要示威,这就得需要火力展示一下,那么这个时候,无论是使用巡航导弹,还是防空导弹,甚至是密集阵,这都不合适。
首先是价格问题,这些东西少了十几万美元,多了几十万美元,甚至是上百万美元。
那么仅仅用来示威,这价格也太贵了,一般的国家就承受不起,其实就算是富裕的国家,一次两次可以,次数多了也受不了。
再有一个,能够执行任务出海的军舰,船上装的导弹武器,这属于战略威慑的东西,打一发少一发,打多了就要回去进行补给,毕竟有些导弹在军舰上的储备其实就不多。
那么军舰回去补给去了,这后续的任务留给谁呢?
往大了说,一个国家的战略储备就那么多,今天这艘军舰示威的时候打了一发,明天哪艘军舰示威又打了一发。
那么可以想象得到,等到真正用到这些导弹开始作战的时候,国家的战略储备会减少很多的,到时候怎么办?再生产吗?可生产也要有一个周期啊!
所以动用导弹进行示威,这不仅仅是浪费金钱,还是在浪费宝贵的战略储备,这是不可原谅的。
如果有舰炮,转动舰炮就表面了态度,必要的时候放几发炮弹就可以了。
说道这里,估计会有反对意见的,说示威也用不着发射,用这雷达,哪雷达对对方实施锁定,对方就知道自己的意思了,会知难而退。
怎么说呢?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万一啊!你拿雷达锁定,对方就不接这事,继续该干嘛干嘛。这个时候就剩下三个字——怎么办?这就有了进一步的示威。
除了这种极端情况,其实还会有其他的情况出现。
叫羞辱性地抵近观察,对方就是不怀好意地开着小破船靠近,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驱离!如何驱离?使用导弹吗?显然不合适,如果使用舰炮那么就可以做到恰到好处了。
毕竟炮弹吗?有很多的,而且价格低廉,多来几发炮弹都不用多考虑的。
再有就是在真实战场上,遇到的情况。
现如今的军舰都是薄皮大馅的,不用几发导弹,一发导弹就足够将军舰给炸沉了,文章之前提到的谢菲尔德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发二十万美元的导弹打中之后,什么也没了。
那么军舰为了防御被导弹一击命中,这就有了很多防护盾,所以一开打双方必然都会把自己的防护盾给支起来。
而这个时候想要拿下对手的军舰,就要考虑对手的防护盾,所以一发导弹一发导弹对对方进行射击,显然是行不通的。
毕竟这就成了添油战术了,大概率是会被对方的防护盾给拦截下来,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要攻击对手,绝对是一场饱和性打击,一举破掉对方的防护盾的同时,给予对手致命打击。
显然双方都是这样想的,那么消耗对手的导弹,就成了一种必然。
如果这个时候,几艘小型的舰艇过来对对方实施骚扰。
对方必然还击,用导弹吗?
这个时候问题就来了,导弹将这几艘小型舰艇给收拾了,导弹就少了,那么还有可能发动饱和打击吗?
而且在使用导弹攻击小型舰艇的时候,对方必然会露出破绽,那么抓住这个机会实施一次饱和打击,对手根本就撑不住的。
但换成另一种武器呢?当小型舰艇出现的时候,导弹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舰炮开始忙起来,这就可以做到一心两用。
所以舰炮有用吗?大用啊!
再有就是,周围没有小型舰艇来配合作战,也可以使用舰炮对对方实施骚扰战术,等待它露出破绽的时候。
在有自动装弹机的帮助下,舰炮的射速是相当恐怖的,而且如今舰炮的攻击力是很犀利的,目前军舰上的装甲根本就防不住舰炮的突袭。
再有一种情况,双方的防护盾将对方的导弹全部拦截下来,这个时候,谁有仅剩下的武器,谁就能笑到最后。
显然舰炮很可能就是最后一件武器了。
但在现代化战争中,双方使用舰炮对轰的情况估计是少见了,但真遇到这种情况,这种军舰已经成为了待宰的羔羊了,它连防护力都不会有了。
所以舰炮是不可能从军舰上除名的,哪怕它的地位沦落到老末。
最后就是,军舰遇到不同的情况,就需要使用不同功能的弹种来做事,比如烟雾弹,照明弹等等。
这些弹种没有杀伤力,但必要情况下却可以让战斗力倍增,那么使用导弹去发射这些弹种,显然是一种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而用舰炮来发射,不仅廉价,想多来几发这样的炮弹都是没有问题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